发布时间:2025-03-03 10:34:00 作者:巴音孟克街道养老助餐点 来源:东胜区民政局 | 【字体: 大 中 小】 | 【
![]() |
【![]() |
分享: |
主要做法
1.第一颗“小纽扣”:与服务中心活动结合——搭建“社交枢纽”
积分兑换餐饮:老年人通过参与健康讲座、手工制作等活动积累积分,兑换免费或优惠餐饮,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归属感。
多层次聚餐活动:组织退伍军人、老同事等主题聚餐,提供情感交流平台,缓解孤独感。
餐食手工课堂:开设美食制作课程,让老年人在动手过程中享受乐趣,深化对食堂的情感依赖。
2.第二颗“小纽扣”:与便民服务中心结合——打造“便民枢纽”
地理位置联动:食堂紧邻街道办事处,利用小广播、宣传单吸引办事老年人就餐。
解决“最后一公里”:为办事老人提供便捷就餐服务,节省时间并传递社区关怀。
扩大知名度:通过便民中心宣传,吸引流动客源,保障食堂稳定运营。
3.第三颗“小纽扣”:与医疗卫生中心结合——构建“健康枢纽”
营养餐配套体检:为空腹体检老人提供定制营养早餐,保障健康与就餐体验。
个性化健康餐饮:推出低糖、低盐等餐食,精准满足慢性病老人需求。
合作引流与市场化:联合医疗机构年引流7000-8000人次,借助毗邻体育中心的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增强盈利能力。
取得成效
1.社交与精神需求双满足:通过积分激励、主题聚餐和手工课堂,老年人从被动就餐转为主动参与,实现“老有所乐”。
2.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食堂与便民服务中心无缝衔接,解决老年人办事与就餐的时间冲突,日均服务量增长30%。
3.健康管理精准落地:定制化餐饮与体检服务结合,慢性病老人饮食依从性提升,健康指标明显改善。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化运作模式下,食堂年服务人次超万,非老年群体消费占比达40%,实现公益性与盈利性平衡。
经验启示
1.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多元场景
养老服务需突破单一功能,将餐饮与社交、健康、便民等场景深度融合,形成“服务生态链”。
2.精细化运营是关键
通过积分激励、健康定制、地理联动等细节设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提升服务黏性。
3.市场化与公益化并行
偏远地区可借助特色餐饮吸引社会客源,以市场化收益反哺公益服务,破解资金难题。
4.资源联动放大效能
与医疗机构、便民中心等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流量互通,降低运营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
三个“小纽扣”模式通过精细化、场景化的服务设计,将长者食堂从单一的“吃饭点”升级为社区养老的“核心枢纽”,为老年人提供了有温度、有品质的生活支持。这一模式不仅为东胜区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活力,也为全国社区助老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