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1 13:50:00 作者: 来源:达拉特旗 | 【字体: 大 中 小】 | 【
![]() |
【![]() |
分享: |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的社会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等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殡葬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持续推进殡葬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余年间,我国殡葬事业紧紧围绕建设惠民、科技、绿色、文明、生态殡葬,以创新殡葬管理机制为动力,以推动丧葬习俗改革为主线,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殡仪服务水平为保障,全国殡葬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定、措施越来越具体、成效越来越显著。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创新殡葬服务体制机制,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以推动殡葬改革为牵引,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创新殡葬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倾力打造殡仪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快捷便民、阳光透明、规范有序的殡葬服务新模式,切实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殡葬服务需求。
(一)聚焦“引领”强机制,谋划部署全面系统。将殡葬改革纳入民生事业重要议程、民生实事重点工程,旗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情况、安排部署,旗民政局多次实地到苏木镇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分析、作出部署,结合我旗实际制定出台《殡仪馆相关制度》《骨灰管理制度》《违建墓地长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方案,明确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管理、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推动殡仪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确保工作有章可循、稳步有序。
(二)聚焦“长远”强规划,项目选址科学合理。紧紧围绕“群众认可、服务大局、长远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考虑交通、周边环境、历史人文等多重因素,分管副旗长、民政局局长亲自调研选址、实地踏勘,同时聘请专业人员到殡仪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地论证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旗规划委员会审议并经达拉特旗人民政府2019年第7次常务会议表决通过,确保殡仪服务中心既符合殡葬改革要求,又满足群众殡葬服务需求。殡仪服务中心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位于树林召镇关碾房村,总占地面积70028.33平方米,建筑面积6142平方米,包括11个吊唁厅、8个休息室、14间标准化客房、2个独立餐厅,并配套冷藏区、守灵区、火化区、法医解剖室等功能区。项目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2021年12月建成,2022年3月投入使用,建设速度为全市最快。
(三)聚焦“联动”强落实,工作推进有力有效。强化与自然资源、文旅、交通、林草等部门联动配合,立足立项审批、用地调规、规划审核等工作需求,加速推进殡仪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同时,成立殡葬领域违法乱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关部门单位职责任务,发挥各苏木镇嘎查村、各街道社区红白理事会以及公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有关部门执法力量,严厉打击私搭乱建灵棚、非法拉运遗体等违法行为,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上下联动、全民防治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执法30次,发现问题要求有关部门立行立改,目前均已整改完毕。
(四)聚焦“服务”强保障,民生温度有形有感。紧盯群众关切,立足我旗死亡基数庞大、殡葬服务需求层多样广,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减轻人民群众丧葬负担。创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国有企业开展遗体运输、火化、遗体存放与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积极开展了整容、礼仪、餐饮等延伸性殡葬服务,确保殡葬服务的持续性,不断满足逝者家属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从2022年3月开始运行至今,累计接运遗体232具、冷藏遗体236具次、火化遗体490具、寄存骨灰83盒,举办吊唁仪式近382次、提供餐饮服务240余次、服务近20000人。
(五)聚焦“宣传”强引导,移风易俗见形见效。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矩阵,进一步巩固殡葬综合改革成果,确保新时代文明殡葬观念深入人心。依托达拉特发布、各苏木镇、街道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乡村大喇叭”、宣传车辆等,常态化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引导群众厚养薄葬、集中安葬。紧抓清明节、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免费为群众发放鲜花,倡导文明祭扫,在社会各界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殡葬新风尚。
殡仪馆运行以来,群众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办好“身后事”,杜绝了过去殡葬费用大,丧葬程序繁杂,群众经济负担沉重的局面;避免了大操大办、私自搭设灵棚;遏制了乱收费、抬高物价、捆绑消费、强迫交易,“黑中介”趁“丧”打劫等不良行为。另外,通过引导村民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行为的宣传教育,改变了多年来不良风俗陋习,摒除了风水迷信、攀比浪费、高额礼金、厚葬薄养等陈规恶习,达到了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时代风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效果。
二、几点启示
一是为民办好实事,必须要在“礼”字上多下功夫。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文化”“礼文化”。中国也是礼仪之邦,礼在人们日常行为规范、个人素质养成、移风易俗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厚葬(大操大办、陈规陋习)到薄葬(丧事从简、无仪式感)再到礼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是重大的变革。如何做到礼葬,礼葬的内涵与外延是怎样的,怎样的礼葬流程和仪式是既能实现移风易俗又能满足百姓的需求是亟需回应的问题,还需在礼葬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使“惠民礼葬”两手抓、两手硬。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必须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久发力。殡葬是特殊行业,殡仪服务员、遗体火化师、遗体防腐整容师、墓地管理员等职业是特有职业,需要专业人才做专业的服务工作。培养能守护逝者尊严、启迪生者灵性且具有生命文化理念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保障民生力量、传导善生善终理念、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实现移风易俗改革、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殡葬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让逝者得到有尊严的服务、让生者受到生命的启迪、让业者获得职业的尊严是殡葬行业的追求。下一步,还需利用殡葬服务机构招聘录用殡葬专业毕业生,由专业的人才为逝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在殡葬专业化的道路上才能行稳致远。
三是倡导文明理念,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久久为功。深挖“惠民礼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势在必行、十分必要。达拉特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精神文明,要做到“惠民礼葬”需要寻找我旗文化的根基,找到文化的支撑,落到文化的实处,丰富文化的内涵。下一步,还需据实研究,厚扎根基,对“惠民礼葬”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挖掘。创新“惠民礼葬”,实现“逝有所安”。
四是构建工作机制,必须要在创新工作模式上常想办法。殡仪服务中心建成容易,运行更加重要。需要加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殡葬管理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健全殡葬法制,实现殡葬“法治化”管理,发挥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依法治理、零腐败的政府殡葬管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好民营企业的力量作为国营资本的补充,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快更好更有序地落实任务、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