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3 17:00:00 作者: 来源: | 【字体: 大 中 小】 | 【
![]() |
【![]() |
分享: |
康巴什新区现有568残疾人,涉及543个家庭1400多人口。其中,肢休残疾306人,智力残疾33人,视力残疾48人,精神残疾34人,听力残疾115人,言语残疾11人;多重残疾人21人,重度残疾194人。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对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迫切愿望。
一、康巴什新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现状
围绕“机构托养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
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康巴什新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规划建设了一处占地7535平米,建筑面积为9060.06平料的残疾人托养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完成主体建设任务,计划2017年投入运营,这项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各旗区的前列。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也已经全面启动,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辅助性就业等方面的服务。
(一)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
康巴什新区现有3个日间照料中心,为60多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和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提供午餐和基本的照料服务,每天残疾人早来晚走,不仅有了一个让家人放心的日间寄身场所,还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培训以及必要的康复训练,让残疾人在照料中心内得到工疗、学疗、娱疗的服务,起到交流窗口、引领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
(二)居家托养服务全面启动
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包括发放家庭护理补贴和提供居家照料服务两种形式。2015年,康巴什新区为198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近80万元,减轻其家庭供养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对其家庭供养人加强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知识的培训,使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同时,组织助残志愿者为居家托养的残疾人定期提供家庭护理、卫生清洁、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重度贫困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居家”服务。康巴什新区残疾人工作者深入残疾人家庭,做到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走访居家托养对象,及时掌握居家托养家庭对重度残疾人的照料护理情况。
二、康巴什新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残疾人托养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整体需求、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期待相比,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残疾人集中托养在康巴什新区乃至全市还是空白
在居家托养、日间照料、机构托养“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中,残疾人集中在托养机构中接受托养服务在康巴什新区以及全市还未实现。机构托养服务的滞后造成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依靠亲属托养的残疾人家庭负担沉重,生活非常困难,出现了“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残疾人亲属难以承受长期、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痛苦。二是以家庭照料为主的看护方式,既缺少基本的康复技术,又难以享受专业康复服务。三是社会危害较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智力残疾和发病期间的精神残疾人,由于思维、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和辨析能力的缺失,加上家庭监护能力有限,与其相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托养服务的能力与残疾人的托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康巴什新区残联经过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新区有27名残疾人有集中托养需求,全市有近3000名残疾人有集中托养需求:一是老年残疾人年,其子女也在60岁以上,已无力照顾和服侍老人,甚至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二是“三无”残疾人,没有父母或子女照顾,完全依靠村(社区)干部和邻居帮助解决衣食问题,部分残疾人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几天才能吃一顿像样的饭菜。三是残疾人已到中年,父母都已年老,体力上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没有收入来源,很难照顾好残疾子女,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去世后残疾子女的归宿问题,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地收留和照顾他们。四是精神残疾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往往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是危害社会。
三、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康巴什新区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战略机遇期,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逐步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扩大受益面。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提高托养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为盲、聋、智障等残疾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对收养残疾儿童的家庭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支持,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回归家庭生活。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新区残疾人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服务同步发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一)填补机构托养空白,发挥示范作用。
托养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做好居家托养服务、残疾人日间照料的基础上,康巴什新区还应继续完善和运行残疾人托养中心,除了为新区残疾人服务外还可以将服务辐射到周边其他旗区,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性强、运行规范、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托养服务,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务,发挥服务示范、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幅射作用。让广大残疾人托养有所依、精神有所托、生活有所寄、服务有所靠。
(二)发展日间照料机构,扩大服务范围
建议将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使残疾人日间照料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其他工作稳步协调推进。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借鉴已经运行日间照料中心的成功经验,让日间照料机构逐步延伸至每一个街道,惠及更多的社区。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三)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居家托养服务
一方面,要对现有从事托养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把托养服务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领域,使志愿者服务成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热心扶残助残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居民为有需求的居家残疾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组织志愿者到残疾人家定期、轮流做义工,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沟通、从情感上融入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政策引导,多元化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业
积极培育残疾人托养产业,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托养工作产业化。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形式多样的残疾人托养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业。构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着力搭建服务对象侧重点不同、服务内容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相辅相成的多层次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机构托养为骨干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为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