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创新基层治理的 鄂尔多斯实践

发布时间:2022-09-13 11:23:00    作者:杨晓    来源: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 【字体: 打印页面 保存 分享: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以五社联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初步搭建起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了一核四化工作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与服务创新。

    一、主要做法

    (一)党建核心引领,凝聚“五社联动”合力。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五社联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制定出台《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创新提升基层治理与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市、旗区成立由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和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五社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苏木乡镇(街道)、社区成立工作推进小组,构建起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苏木乡镇(街道)“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补实施办法》系列文件,形成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服务推进“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三是抓实融合共建。在市、旗区民政局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办,在市和有条件的旗区成立社会组织党委,推行社会组织党建和登记“五同步、五嵌入”工作法。在社区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融合社会组织党组织、各领域党组织的联合党委(党总支),联合社区党员,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与服务,实现党建联抓、活动联办、难题联解。

    (二)搭建四级服务平台,推动社工站建设一体化一是注重一体化推进。按照“一年试点、两年覆盖”的工作目标,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2815万元,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高效推进社工平台建设,在市与9个旗区已分别设立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55个苏木乡镇(街道)设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150个城乡社区设立了社会工作服务室,其中街道层面实现社工站全覆盖。9月底前,全市77个苏木乡镇(街道)将全部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将增加到235个。二是注重规范化建设。基层社工站(室)严格执行“六有”标准,设置“三区三室(办公区、展示区、服务区,个案室、小组室、多功能室),由苏木乡镇(街道)、社区主要或分管领导兼任站长,配备不少于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三是注重规范化运行。制定《全市四级社会工作平台服务指引》,细化明确四级平台职能职责、工作流程方法、质量管理和服务保障要求,形成市级抓统筹、旗级抓推进、镇级抓落实、社区抓服务的四级联动工作格局。

    (三)实施重点培养工程,推进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一是引智工程夯基础。市委、市政府将社工人才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工作战略规划,先后引进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和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进行合作帮带,常态化举办“相聚草原·社工论剑”主题交流活动,助力高效培养本土社工人才。二是增量工程扩规模。在本地高校专门开设了社工专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持续推进社工人才项目实训、继续教育、考前辅导等工作。目前,全市社工人才达到4200人,其中持证社工2574人,占全区总持证人数的30.2%。三是融入工程提质量。制定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社工人才职业化,对从事一线服务的高、中、初级持证社工分别落实每月800元、500元、300元岗位津贴,有效推动了社工人才融入基层治理各领域。

    (四)融合多方资源力量,促进为民服务集约化。一是阵地融合。统筹推进社工站与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站、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平台共建共用,建立服务集成供给机制,试点打造“多多评·码上生活”社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实现“项目、资金、人员、信息、服务”五个整合,打造开放共享的基层民政综合服务平台。二是队伍融合。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从事一线服务的高、中、初级持证社工分别落实每月800元、500元、300元岗位津贴。社工站将民政协理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等基层民政服务人员吸纳为驻站社工,联动公安、司法、残联等部门基层服务力量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为居民服务。三是服务融合。聚焦“老小困残”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六个重点任务,统筹整合民政部门基层服务事项和各相关部门下沉服务事项集中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创新实施“社工+”服务,形成“6+X”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制定出台《苏木乡镇(街道)“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补实施办法》,市级整合自治区项目补助资金、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福彩公益金,每年对每个苏木乡镇(街道)“五社联动”项目给予不少于15万元资金支持。

    (五)完善联动服务模式,实现社区居民服务精细化。一是精准化掌握需求。健全社区多元共治协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需求,精准绘制了社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实现为民服务事项菜单化、项目化。二是协同化推进实施。不断探索“五社”协同协作、融合发展路径,建立起市、旗区、街道社区“1+9+N”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持续实施社会组织培育购买服务项目,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大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推动成立了天骄城乡社区治理基金会等一批公益慈善基金,每季度开展社区服务需求对接会、慈善推介会以及社区和社会组织供需对接“牵手计划”,形成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牵引,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社工人才赋能支撑、社区志愿者深度参与、社会慈善资源有效助推的基层治理与服务新机制。三是精准化提供服务。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嵌入到现有民生保障工作,着力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近五年,市级累计统筹各类资金8700余万元,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近500个,服务内容涉及困难帮扶、居家养老、儿童成长、就业培训、社区融入、疫情防控等多个领域,受益人群超过10万人次,形成了“七彩阳光”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银龄365”为老服务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全市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做法,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亟需进一步提升。“五社联动”工作合力不够突出当前,我市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对“五社联动”撬动居民自治、创新基层治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单靠民政部门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存有局限性,难以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局面。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市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预算资金安排较少,项目资金主要靠民政福彩公益金支持运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相对偏少,服务项目临时性、应急性色彩浓,可持续性不强,成效不明显。是激励保障措施不够有力。我市社工人才职业化程度不高,社工专业岗位相对匮乏,社工人才薪酬待遇较低,出现专业社工逐步“转行”、持续流失的现象。

    由此亟需国家、自治区层面解决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五社联动”工作合力。“五社联动”工作纳入国家及自治区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定位,提高部门参与的紧迫感。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大讲堂,加强领导干部对推动“五社联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出台社会参与“五社联动”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二是进一步完善“五社联动”资金保障机制。“五社联动”项目资金列入市、旗区财政预算,支持有关部门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引导社会慈善资金流入基层治理各环节,通过“以奖代补”“以评促效”等方式,推动“五社联动”资金可持续、有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工人才激励机制。出台社工人才激励措施,明确社工人才薪酬待遇,拓宽社工人才晋升渠道,支持相关部门在所属事业单位设立社工专业岗位,引入社工人才,加大在国家、自治区层面的社工人才评选表彰,不断激发社工人才创业积极性,确保社工人才留得住、用的稳。

  •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市民政局

    电 话:0477-8588228(传真)

    邮 箱:eedsmzj@126.com

  • 蒙ICP备19004350号-1

    网站标识码:1506000017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受理信访举报电话:0477-8588223

    纪检组邮箱:mzjpzjjz@126.com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