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16:20:00 作者:赵倩 来源:社会救助科 | 【字体: 大 中 小】 | 【 打印页面】 | 【保存】 | 分享: |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围绕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多元救助与持续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共建、共议、共享、共帮、共鸣”的发展思路,倾心打造“暖城共助”社会救助品牌,构建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共”建制度体系,夯实社会救助工作基础
--完善认定政策,确保分层科学精准。鄂尔多斯市坚持将完善政策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低保家庭审核确认、特困人员认定、困难家庭临时救助等办法。与教育、医疗等部门联合印发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形成覆盖低保、特困核心层,低保边缘家庭中间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外围层的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低收入人口认定体系,为科学合理划分低收入人口层次类别提供详细工作方法和操作规范。
--实施分类救助,满足多元化需求。对标国家、自治区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鄂尔多斯市先后出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的落实措施及配套的分散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制度、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方案、服务类社会救助方案等政策救助措施。依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全面摸排实际需求,开展供需匹配的分类救助。推动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拓展,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形成“梯次缓坡”,实现社会救助精准覆盖。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常态化开展“提能争优实干惠民”行动,不断提升全市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专家授课、“比武练兵”、视频培训等方式,每年培训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达2万人次以上,有效提升救助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性,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救助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共”议急事难事,部门联动解决“疑难杂症”
--完善协调机制,增强救助整体合力。为帮助群众破解“困局”,有效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跨部门协调难题,制定《鄂尔多斯市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健全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协调解决难题等方式,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与指导。社会救助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救助整体效能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以该机制为载体,社会救助政策间衔接有效,各类急难问题成功解决,救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针对救助政策“碎片化”,申请救助“多头化”,办理救助不及时等问题,依托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基层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场所,整合各部门社会救助服务事项窗口,打造形成“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窗口。通过“受理申请、评估分析、需求转介、调查核实、救助反馈”等流程,实现救助服务便捷化、集约化,确保每一个申请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困难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就能享受到全方位救助服务。
--发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用。鄂尔多斯市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匀等挑战,整合全市近2万名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力量,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发现报告-分析研判-跟踪办理-办结回访”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共”享数据资源,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
--扩大预警监测范围,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在持续做好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以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监测工作基础上,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对象、退出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不满两年的对象,以及脱贫人口、困难职工等有更多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共计4.74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健全数据共享利用机制,提升监测预警效率。完善部门间常态化数据共享和比对机制,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根”数据库等数字化途径,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监测预警与共享比对。同时,鄂尔多斯市注重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与回流使用,民政部门为专项社会救助部门开展救助帮扶提供信息查询、需求推送,相关部门在将救助帮扶信息反馈给民政部门的同时,将其他救助需求推送到民政部门,通过摸排核实提供针对性救助。今年以来,累计交换数据近150万条,形成“共享比对-监测预警-核查推送-分类救助-跟踪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及“一户(人)一条救助链”的工作模式。
--强化大数据应用,信息平台实现“三级覆盖”。鄂尔多斯市从市级层面到旗区民政部门再到乡镇(街道)全面启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乡镇(街道)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低收入人口的标签管理、监测预警、核查处理,旗区民政部门统筹开展部门转办、处置反馈,市级层面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汇总。通过层层递进的信息监测网络,实时掌握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变化,为制定更加精准的救助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共”帮困难群众,精准对接社会救助实际需求
--基本生活救助兜住底,筑牢民生安全防线。鄂尔多斯市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动态调整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近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累计增长率均超过20%,分别达到月人均950元和1800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累计增长率均超过28%,分别达到月人均720元和1100元,有效保障了3.5万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专项救助兜准底,构建多层次救助体系。针对低收入人口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面临的特殊困难,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实施专项救助。将社会救助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消除社会救助“悬崖效应”。鄂尔多斯市每年约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提供专项救助万余人次,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急难救助兜牢底,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鄂尔多斯市全面推行在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民生底线兜得更牢。近五年来,年均实施临时救助1.2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200余万元,人均救助水平累计增长38%。有效化解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社会力量补充兜好底,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发展。在为低保对象中60周岁以下重病患者提供人均1000元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基础上,以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平台,鄂尔多斯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救助格局。将服务类社会救助对象覆盖到全体低收入人口,通过广泛开展低收入人口需求摸排工作,精准掌握困难群众的服务需求,提供多元、个性、有效的救助服务,推进社会救助由“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共”鸣救助政策,着力营造社会救助浓厚氛围
--编制“暖城共助”政策清单,丰富社会救助宣传内容。整合民政、残联、工会等13部门的救助政策,精心编制《鄂尔多斯市“暖城共助”政策清单》。清单包含惠民事项、对象范围、政策内容及标准、责任单位、服务热线等内容,各相关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广宣传,方便困难群众一目了然了解救助帮扶政策,扩大了政策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为拓宽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知识面,向基层发放社会救助政策工作手册2900余套,政策触角覆盖全市1005个嘎查村(社区),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及时、精准的政策解答工具。
--打造“暖城救助幸福码”,实现救助信息数字化管理。坚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归类整合民政部门救助数据及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数据,以“一户一码”的形式,为1.7万个低保家庭打造专属“幸福清单”。困难群众能够及时掌握受助情况,实现“码”上温暖送达到户、“码”上政策宣传到人。
--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搭建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平台。为方便困难群众进行政策咨询、申请求助、举报投诉等,向社会公布市、旗区两级社会救助热线13条。累计受理和解答群众诉求5600余件,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800余件。通过公布和畅通热线,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健全转介机制,困难群众诉求得到及时高效的受理和回应,“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的社会救助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鄂尔多斯市初步形成政策体系完善、部门协同有序、救助精准高效、资源丰富多样的“大救助”体系,救助工作精准性与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继续深化部门联动协作,充分发挥“暖城共助”社会救助品牌的作用,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防风险、保基本、促发展转变,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精准的帮扶,助力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